山西:以法治力量守护黄河安澜
发表时间:2024-04-08
来源:人民网

晋陕大峡谷蜿蜒曲折,壶口瀑布咆哮奔腾,鹳雀楼矗立千年,黄河铁牛屹立不朽,而《保卫黄河》更是唱出了民族的精神风貌。

黄河这条母亲河,从偏关县老牛湾流入山西,蜿蜒南行,穿越晋陕大峡谷,流经汾渭盆地,在潼关转而东流,最终从垣曲碾盘沟出境。沿途滋养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9县,全长965公里,流域面积达11.46万平方公里,占山西省总面积的73.1%,宛如母亲般温柔地拥抱着山西,滋养着这片土地。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之后,全国第二部流域法律。这部法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全面推进“江河战略”法治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年来,山西省依法治理黄河,开启了法治护河的新篇章。

自《黄河保护法》实施以来,山西法院依法审理了4750件涉及破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资源和文化遗产的案件,严厉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并让破坏者承担了全面的赔偿责任和修复责任。“山西省根据黄河流域的特点,在生态脆弱区域设立了‘司法基地+专业法庭’模式,共设立了5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以及15个环境资源专业法庭,构建了全流域的司法保护网络。”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卜文礼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共设立了10个司法保护基地和43个环境资源专业法庭。“司法基地+专业法庭”的模式不仅强化了法治护河的力度,也为后续的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西:以法治力量守护黄河安澜

黄河·汾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苏航摄

在这样的法治环境下,长久以来难解的非法采砂问题变得无所遁形。河砂是河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水沙平衡、生物多样性以及堤防稳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在黄河河道内非法采砂,给生态环境和群众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和隐患。这些非法行为不仅改变了河床地貌,威胁下游岸堤的安全,还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给防汛工作带来了巨大干扰。对此,山西省相关部门和沿河各地加强了合作,山西河务局及所属管理单位通过夜查、暗访、蹲点调查等方式加强河道巡查,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采砂行为,共立案查处非法采砂案件46起,处理群众举报及委河湖局督办事件12起,罚款17.29万元,并将6起符合入刑条件的非法采砂案例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罚只是手段,震慑效果更加重要。”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杜峰彦说,附近居民通常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对于非法采砂等行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在一系列案件得到集中审理之后,公众开始意识到这些非法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性。因此,涉及河流的违法案件数量显著下降,黄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临汾市永和县、吉县及运城市河津市已申请办理了采砂许可,共设6个可采区,许可采砂总量为79.6万吨,黄河山西段河道采砂管理秩序总体平稳向好。

真正做到法护黄河,不仅体现在黄河干流,也延伸到了其支流。汾河,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被誉为“三晋母亲河”。为了实现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山西省启动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重大战略工程。临汾市尧都区围绕“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建设了吴村生态湿地区工程,通过打造生态湿地,降解水中有害元素,使入黄水更加干净。吴村生态湿地区通过过滤和沉淀作用,有效去除了水中的污染物,使汾河水更加清澈,日净化水量达2万立方米,增加的蓄水面积使湿地能够吸收汾河上游的洪水,降低下游洪涝风险,提高防洪能力。吴村生态湿地区的建设不仅改善了汾河的生态环境,也为黄河的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山西境内黄河支流众多,每条支流、每个沿河村庄都关系到黄河的整体治理成效。吕梁市临县月镜河流域实施的林草生态综合修复工程,让贫瘠的山坡地变得绿意盈盈。经过改造的月镜河流域内3万亩土地,其中2万亩进行了生态修复,种上了侧柏、山桃等乡土树种,1万亩通过种植枣树来实现提质增效,既保持了水土,还美化了景观。位于吕梁山西侧的徐家沟小流域,建成大型淤地坝共3座,总库容260万立米,可拦蓄泥沙176.25万立方米,有效实现“洪水进,清水出”的水土保持治理目标。淤地坝将泥沙就地拦蓄,使荒沟变成了人造小平原,增加了耕地面积,徐家沟小流域淤地坝截至目前共新增耕地660亩。这些具体的项目工程展现了山西省在黄河支流治理上的积极行动和显著成效,体现了法治护河的理念在地方治理中的深入实践。

黄河奔腾不息,它不仅滋养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怀着对母亲河的感恩之情,中华儿女不懈努力,旨在确保黄河的安澜。山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杜咏梅表示,法治强则水利兴,全省水利系统将在法治轨道上有力有效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水利工作,让黄河成为造福三晋百姓、润泽三晋大地的幸福河。

省律师协会
微信公众号